《济南日报》:济南仲裁服务走出“国际范儿”——写在济南国际仲裁院成立之际
|
|||
|
|||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走出去,自有一番新天地。 10月21日,济南国际仲裁院正式成立。这为济南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时期,在济南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对外合作日益广泛的关键阶段,新成立的济南国际仲裁院必将为新常态下山东经济走在前列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位驻济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催生”济南国际仲裁院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济南并不靠海,外向度也赶不上青烟威,那么,济南为什么要成立国际仲裁院? 当前,全省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倡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为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机遇。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国际贸易摩擦。 在国际上,仲裁因专业权威、高效经济、不公开审理且具有国际执行效力等优势,已经成为化解国际商事争议最为有效和最受欢迎的方式。研究成果表明,在国际商事活动中,选择仲裁的比例高达70%。数据显示,济南仲裁委年受案数量已连续3年稳定在3000件以上,特别是去年以来,通过调整案件结构,逐步形成了建筑、房地产、保险、银行等行业为支撑的案源基础。 “但美中不足的是,涉外仲裁案件所占比例甚少。这与济南仲裁委员会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开放大省的省会城市仲裁机构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对此,济南仲裁委的负责人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对记者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驻济外贸企业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首先了解、掌握并且学会运用国际经贸规则,依法开展营商活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征程上,坚持依法治市,以法治手段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也需要一种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作保障。 “济南国际仲裁院的成立,顺应了企业在境外营商活动中对国际经济法律法规和高端纠纷处理机制的殷切需求,同时也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50余名享有崇高声望的境外仲裁员应聘“上岗” 仲裁制度实行约定管辖,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的仲裁约定是仲裁机构对纠纷有管辖权的先决条件。那么,在开放、公平、透明的国际市场上,如何把涉外商事纠纷吸引到我们的仲裁体制中,让国内外的市场主体都信任并选择我们的仲裁机构? 济南国际仲裁院相关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他表示,国际化程度是济南仲裁人能否赢得信任的关键。 首先,对中外当事人,济南国际仲裁院坚持一律平等的原则,保证所有当事人平等适用法律、平等适用规则,平等提供并享有仲裁服务。 其次,济南国际仲裁院遵照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借鉴国际仲裁机构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结合山东经济发展实际,完善了涉外仲裁规则和相关服务工作机制。坚持全球视野和国际标准,吸收选聘了50余名法律素养优秀、职业道德高尚、在国际仲裁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境外仲裁员,具备了开展涉外仲裁业务的条件和能力。 此外,济南国际仲裁院还建立了更为灵活的服务机制,在仲裁语言、适用法律和仲裁员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赋予当事人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如果当事人对名册中的仲裁员都不满意,可以从名册外选定仲裁员。由此保证了济南国际仲裁院的服务功能与国际惯例接轨,也更容易得到当事人的认可。 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据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披露,中国企业在海外仲裁大多是折戟沉沙,“十案九败”,个别胜诉的也是“虽胜犹败”。 记者了解到,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建立起来的济南国际仲裁院,立足济南,服务全球,为国内外的市场主体提供从涉外投资咨询、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到争议调解、争议仲裁的全方位服务。这将极大地方便驻济及周边的外资外贸企业和投资者,就近解决涉外商事纠纷,帮助企业有效防范风险,节约维权成本。 按照要求,济南国际仲裁院将对照国际知名仲裁机构,寻找差距,改进工作,促进仲裁服务上档次、上水平,争取赢得当事人满意。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法律界、仲裁界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商事仲裁理论与实务研究,努力探索在仲裁规则、仲裁程序、仲裁员守则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新机制,提高商事纠纷仲裁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以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为目标,建立多方共同参与的国际仲裁和多元化争议解决平台。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济南仲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天的济南国际仲裁院,还是一株新生的嫩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济南国际仲裁院一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国内外的市场主体遮风挡雨,为优化济南对外投资服务环境、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报记者 侯月 通讯员 张兴桓 王娴 李栋)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