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仲裁办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
|
|||
|
|||
2022年,济南仲裁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市部署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宣传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积极融入市域社会治理,为推进法治济南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大事大抓,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办党组坚持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作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政治任务,主要负责同志始终保持对法治建设大事大抓、强力推动的势头,按照中央关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规划两纲要”和省、市部署要求,制定年度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对全年法治建设工作作出总体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严格落实班子成员述职述法制度,把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责任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述职述德述廉报告,主动接受监督;把推动全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法律法规作为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抓手,健全学法用法工作制度,年内召开党组会、组织中心组集中学习2次,专题研学习近平法治思想,传达学习省市关于法治工作的会议和文件精神,不断提高班子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和依法行政的意识与能力;把学法尤其是宪法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在年度干部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培训中安排学法内容,每年结合“国家宪法日”,组织学习解读宪法和宪法宣誓活动,并组织《国防教育法》知识学习和竞赛答题活动,全年落实干部职工学法40个课时以上,在全办营造了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干部职工依法履职、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履行普法责任,仲裁法律制度宣传推广成效显著。按照“八五”普法规划部署和宣传推行仲裁法律制度工作安排,仲裁办持续深入开展“仲裁服务进百企”活动,走访企业、律所、商协会等仲裁服务对象60多家,通过“台报网微端”发布仲裁信息200篇,结合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等活动,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帮包村等法律服务活动12余次,宣传仲裁法律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开展“仲裁这十年”专题宣传活动,增强仲裁辐射影响力。仲裁法律制度的社会知晓率、群众认可度显著提升,选择仲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一年来,受理仲裁案件超4000件,争议标的额超百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9.9%和29.2%,仲裁业务覆盖全国100多个地市,其中知识产权、买卖、保险、建设工程等领域仲裁业务量全省领先、居全国前列。 (三)加强制度建设,仲裁权力和工作运行规范有序。根据我市制度建设“三年规划”部署要求,结合仲裁办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依法行政等45项制度规定,形成以仲裁员管理“五项制度”和仲裁办案“三项纪律”为主体的仲裁业务办案管理体系,以《济南仲裁委员会关于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和违规接触交往有关人员情况登记报告处理的有关规定》为支撑的检查监督体系,以《济南仲裁办干部职工谈心谈话制度》和《济南仲裁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干部职工关怀激励工作的措施》为辅助的干部职工关爱培养体系,以公文阅办、公务接待、车辆租赁、收支报销等一系列细化规定为规范的日常办公运转体系。 (四)聚焦专业能力建设,依法履职能力有效强化。年内分期分批组织仲裁员和仲裁秘书进行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培训,邀请北京仲裁委副主任王红松等国内仲裁行业知名专家,面授仲裁理论和实务技能,锻造过硬仲裁专业能力;在优化办案流程方面,采取专班办案、分组办案等模式,优化整合办案力量,年内裁处案件3662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0.6%;同时,严把办案质量关,落实案件核阅、专家评议制度,对疑难复杂敏感案件以及争议金额较大的310余件仲裁案件进行研究核阅,向仲裁庭反馈意见200条,有效保证了办案质量,仲裁裁决的自动履行率达到54%;与市司法局等部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自贸区济南片区调解室”,为顺利开展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建立了有机衔接、高效便捷的多元闭环化解纠纷机制,探索形成的“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五元联动’服务模式”被评为市级复制推广创新成果;研究推出的“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地域、全身心”商事纠纷仲裁服务“五全”行动,被市委依法治市办评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事)例”。 (五)发挥仲裁优势,助力社会治理取得实效。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经济恢复元气、高质量发展需求,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年”活动,深入践行首问负责、律师咨询、周末仲裁庭等14项便民、惠民行动,落实“主任值班”40个工作日,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30人次,接待和答复人民来信、来访140余批次;深入推进“智慧仲裁”建设,年内推行的云立案、云开庭、集约化送达等“智慧仲裁”服务,使超过90%的仲裁案件在网上受理、77.4%的仲裁法律文书通过电子方式送达、跨地域案件依申请通过网络开庭,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显著提升了仲裁服务的便利度。成功举办“2022中国金融仲裁与法治论坛暨第三届黄河仲裁发展高端论坛”,汇聚金融和仲裁行业专家,围绕“金融法治、金融安全与仲裁服务”主题,探索仲裁更好服务金融法治建设,助力我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方法、路径。贯彻“先调后裁”的非诉解纷原则,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年初以来,在立案前免费为当事人调解纠纷1300余件,争议金额17亿元;对已经进入仲裁程序的案件,采取退还仲裁费用、引入商协会斡旋等措施,促成49%的案件以调解或和解方式结案,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提升了我市诉源治理效能,为“法治济南”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感到在法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仲裁法律制度的宣传推广力度和效果还有欠缺。商事主体对仲裁法律制度的知晓率、认可度还不够高。 二是组织学法用法的覆盖面还比较局限。开展法律知识学习主要局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仲裁工作中常用的法律法规,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还不够经常。 三、下步工作打算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仲裁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与化解,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发展治理责任。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部署要求,坚持党建统领,严格队伍管理,狠抓办案质效,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作风保障,不断提升仲裁办法治建设水平,为建设法治济南、法治政府作出新贡献。
|
|||
(信息来源:济南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